中國太平保險集團發展簡史
前言
作為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保險公司,中國太平保險集團92年的風雨歷程,見證了中國保險業的興衰沉浮,承繼了中國保險業的豐厚積淀,是中國民族保險事業誕生、成長與發展的縮影。
中國太平保險集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這一時期,伴隨中國民族保險業的興起,太平保險、中國保險和民安保險等三大品牌先后創立,并取得了初步發展。
1929年11月,太平水火保險公司由當時有名的"北四行"之一的金城銀行獨資在上海創建。1934年后,它開始集團化經營,并逐漸發展為解放前我國規模最大的華商保險企業之一。
1931年11月,中國保險公司由中國銀行撥資于上海成立。到新中國誕生前夕,它已發展成為當時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保險公司,機構遍及國內主要大中城市,以及香港、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緬甸和英國等地。
1943年11月,由廣大華行和民生實業公司共同投資設立的民安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重慶正式開業。1949年10月,由民安產物保險香港分公司改制成立的香港民安保險有限公司正式開業。
92年來,從立足滬上,潮涌香江,到揚帆海外,再到回歸祖國大陸,匯聚了一條中國民族保險業發展的歷史長河。融合了三個生生不息的悠久民族品牌的內在精神與強大力量。
創辦發展時期(1929-1949)
太平品牌——中國民族保險業的代表
一、太平品牌的初創與發展
1929年11月20日,金城銀行在上海獨資注冊太平水火保險公司,注冊資本金100萬元(實收50萬元),公司由錢新之任董事長,金城銀行行長周作民任總經理,丁雪農任第一協理,王伯衡任第二協理。太平水火保險公司以太極圖形為商標,取其"生生不息"之意,亮出了"太平保險,保險太平"的宣傳口號。太平事業由此發端。
1930年2月19日,太平水火保險公司正式開業,總部設址于上海江西路212號金城銀行大廈(現江西中路200號)。開業初期,太平水火保險公司分別在南京、漢口、天津、廣州、濟南、鄭州和哈爾濱7個地區設立了分公司;在沈陽設立了1家支公司、在北平、杭州、九江、蘇州、青島、鎮江、長沙和新浦設立了代理處,其余各省市城鎮均有交通、金城、大陸、中南和國華等五家銀行的特約代理總計約290余處。員工人數達200人。太平水火的業務以水險、火險、船殼保險和汽車保險等為主,同時酌量辦理"玻璃"、"郵包"、"行動"和"繭紗"等險種。太平水火保險公司采取穩健、嚴謹的經營手法管理公司,依靠金城銀行發展代理業務,銳意開拓自營業務。公司分支機構和代理網點遍布華南各大城市,進而涉足南洋市場,成為華南保險業中規模最大的民營公司,尤使外商同業刮目相看,從此不再藐視華商保險。
太平水火保險的快速發展吸引來了大批的投資者。1933年,金城銀行擬將太平水火保險擴大經營,而其他尚未涉足保險業的銀行也正躍躍欲試。于是,金城銀行邀集交通、大陸、中南和國華等四家銀行加入太平,資本金擴大為500萬元(實收300萬元)。此次增資擴股聲勢浩大,成為當時金融界一大盛事。1933年7月,公司改組完成。同時,將公司名稱中的"水火"兩字刪去,改稱太平保險公司,并增辦人壽、意外等保險業務。該公司還加入了國際保險公會。
太平保險公司成功改組之后,創立了責權分設、內控嚴格的管理體制和內控方式,為公司以后的規范、快速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改組后的太平保險公司,所有董、監事均由股東銀行的高級職員擔任,共19人,董事會成員包括時任中央銀行總裁的孔祥熙、中南銀行董事長黃奕住、交通銀行總經理唐壽民、金城銀行總經理周作民等。太平保險董事長由中南銀行董事長黃奕住擔任、總經理由金城銀行總經理周作民擔任,丁雪農任第一協理,王伯衡任第二協理。并由每行指派稽核1人,每星期到總公司開會一次,隨時審查賬目,稽查業務。如有經營管理建議或咨詢時,亦可先在稽核會議上提出。在京、漢、津、哈、魯、粵六個區域內,又設區稽核制度,由股東銀行方面指定的區稽核6人,分別與各分公司人員定時舉行會議。區稽核的職責和作用,與總公司的稽核相同,所有六家股東銀行與四行儲蓄會的各地分支行、會,均由總公司與之訂立契約,委托為公司的業務代理人,這樣,把所有六行一會的放款與押匯上的保險業務統統網羅在內。太平保險從此步入了大型華商保險公司的行列。
二、開展集團化經營,奠定競爭實力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伴隨著太平保險事業的迅速壯大,從1934年起的三年間,太平保險公司陸續收購了幾家華商保險公司,開始向集團化的方向邁進,逐漸建立了以太平為核心的集團化經營模式。
1934年初,豐盛保險公司因經營不善,擬改組公司,將大部分股份售與太平,與太平合作營業。經過談判,太平保險最終收購了豐盛。
1935年5月,東萊銀行加入,成為了太平保險的第六個股東。同時,東萊銀行創辦的安平保險公司經營上發生困難,亦由太平保險接收合并。
為了加強領導和管理,1935年5月,太平、安平和豐盛3家保險公司設立了太平安平豐盛總經理處,同年10月,太安豐總經理處創辦了《太安豐保險界》雜志,以為公司張目。該雜志自第五卷起更名為《保險界》,創辦數年間,對擴大公司的影響起到了良好作用。
1936年5月,中國墾業銀行投資開辦的中國天一保險公司因無人管理,也作價轉讓給太平保險接辦。同年,原太平安平豐盛總經理處改為太平安平豐盛天一總經理處,集中管理4家公司的所有事務。上述3家公司對外仍保留原來的牌號,各地的分支機構及代理處仍繼續營業??偨浝硖幵O在太平保險總公司內,太平保險公司總協理兼任"太安豐天總經理處"總協理。這樣,太平保險只須用一套管理人馬來處理4個公司的業務。這種歐美托拉斯性質的管理形式,在當時中外保險公司中獨樹一幟,為業界所矚目。至此,中國保險市場出現了以太平保險公司為核心的保險經營集團。
成為集團公司后,太平保險不但資金實力大增,而且業務聯系更為廣泛,所有六家股東銀行及四行儲蓄會的各地分支行、會,均由總公司與之訂立契約,委托為公司業務代理人。通過這種方式,六行一會所有放款與押匯的保險業務全部交由太平保險集團承保,太平保險業務因此蓬勃發展。太平保險除在上海設總公司外,在京、漢、津、哈、魯和粵等六大區域的大中城市廣設分支公司或代理處,最鼎盛的時候,全國代理網點總數達900余處,還在香港、新加坡、西貢、雅加達和馬尼拉等地設立了分支公司。
據1939年的《中國保險年鑒》統計,當時華商保險公司共有38家,資本金總額為法幣3665萬余元,大多數公司平均為50萬元左右,而太平保險資本金高達300萬元,僅次于中央信托局保險部的500萬元,位居行業第二。
三、進軍再保險業,廣泛開展分保業務
由于民族保險公司大多資本金較小,承保能力和限額因此受到相應限制。為了增強對巨額業務的承保力量,一些華商公司開始走向聯合的道路。
1933年6月,肇泰、華安水火、永寧、永安、先施置業、中國海上、上海聯保、通易信托公司保險部和寧紹商輪公司保險部等9家公司發起設立了華商聯合保險公司,并被國民政府特許為經營分保業務的專業再保險公司,業務重點是為各保險公司提供分保服務。華商聯合保險公司與瑞士再保險公司訂有分保契約,解決溢額再保險。1934年1月,太平與肇泰、華安水火、上海聯保、寧紹商輪公司保險部、先施置業、中國海上意外、永寧、聯泰9家公司組成了中國船舶保險聯合會,自行制定合理的船舶險費率,進行相互分保。
1936年,通易公司倒閉,華商聯合保險公司資金受嚴重影響,當年虧損2萬元,聯合公司面臨解散的危險。經過數度接洽,太平保險集團出面繼承了通易名下的全部股份票面51000元,由太平保險認購26000元,安平保險認購25000元。并據此修改了華商聯合保險公司章程,增加董事名額,由太平保險出任常務董事和董事長,主持該公司事務,安平公司任董事。自此,太平保險又在民族保險公司的再保險領域取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參加華商分保組織的同時,太平保險公司也與國外再保險機構建立了業務聯系。1933年,太平保險公司即與一家瑞士保險公司商定分保協議,承保其部分國外保額,數量雖微,但頗具影響。太平保險人曾經這樣自豪地描述此一事件:"華商公司能有接受國外生意之機會,首由本公司開一先聲,辟一荊棘,未始非可愉悅之事也。"1936年,太平保險又與倫敦市場的勞合社、世紀、Willis Faber & Dumas等保險集團訂立了互惠分保合約。
四、創辦太平人壽,實行產壽分業經營
1933年7月,太平水火增資擴股,股東由一變五,資本由100萬而至500萬。同時,還將公司名字中的"水火"二字去掉,籌辦人壽保險業務。鑒于壽險業務的特殊性,當年9月,董事會決定人壽保險部之會計獨立,并從公司資本中特撥國幣100萬元,備作舉辦壽險業務之基金。12月,公司指定專人開始籌備事宜。1934年4月20日,人壽保險部正式成立,并自即日起開始對外營業,到年底,有效保額已達170萬元,之后逐年增加,營業范圍亦逐漸擴展至全國。
太平壽險部吸收社會各界人士組建壽險監理委員會,推動壽險業務的發展。當時,國民黨元老林森、蔡元培等為壽險部開業分別題詞"同登人壽"和"實行互助",以示祝賀。太平保險集團重金聘請了當時被稱為"中國三大壽險精算師"之一的陳思度任壽險精算師,業務得到迅速發展。
1936年8月,太平保險收購中國天一保險,天一壽險部的全部壽險契約也由太平人壽全部承受。
1937年1月11日,當時的國民政府修正公布《保險業法》及《保險業法施行法》,規定同一保險主體不得兼營產險與壽險。在《保險業法》施行前兼營者,應于《保險業法》施行后兩年內依法改組。劃出壽險部,設立單獨的人壽保險公司乃提上太平保險集團的議事日程。
太平壽險部從一開始就自成機構,業務及會計獨立,不與其他業務部門相混合,因此改組手續較為簡便。經過一年多的籌備,由太平的股東——交通、金城、大陸、中南、國華、東萊等六大銀行——另行認繳股本100萬元國幣,然后隆重地召開了創立大會,推選周作民為董事長,丁雪農、王伯衡為常務董事,許漢卿等7人為董事,周繼云等5人為監察人,并呈請登記。
1938年8月10日,經國民政府經濟部核準,太平人壽獲發營業執照。同年12月30日,太平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正式公告改組成立,太平壽險部的全部資產負債以及契約上之權利義務,全部由太平人壽保險公司承受。同日,太平壽險部取消。太平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總經理由周作民擔任,丁雪農、王伯衡任協理。太平人壽十分注重產品宣傳,發愿"惟有人壽保險可以解決人生問題",通過發布廣告的形式宣傳公司產品。同時,向公眾介紹先進、科學的保險理念,逐步更新人們的思想觀念。歷史上,太平人壽也開發了多種壽險產品,福壽險、兩全保險、子女教育金保險,滿足了社會的不同需求,成為當時市場熱銷的險種。
太平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的有效保額與年俱增,到1938年底,太平人壽的有效保額已達國幣700萬元。到1939年底,增至國幣1000萬元,1941年底,有效保額更高達國幣3500余萬元。至此,太平人壽已成為華商保險業中規模最大、實力最強和市場份額最多的民族保險公司。
從1929年11月太平保險創立到1938年底分設太平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整整9年。這9年間,從太平保險1933年的增資擴股、1935年開始的集團化經營,到1938年創設太平人壽,基本上是3年跨一臺階,其發展壯大之迅猛,實為當時所罕見。
在發展過程中,太平人壽妥善處理分保出路問題,分散風險,主動與華商各保險公司協商簽訂再保險合約,結成聯合陣線,抵制外商保險公司的刁難與控制。為了能夠更好地解決分保問題,太平人壽先后派專人赴瑞士、英、法、美、日等國考察學習,深入調研國際保險業務發展新方向和新技術以及經驗教訓。同時,加強太平人壽的國際宣傳,擴大國際影響,贏得國際保險市場信任,并先后與瑞士再保險公司等數家實力雄厚、信譽卓著的國際保險和再保險公司簽訂了分出與分入再保險業務的平等互惠協議。此舉,不僅極大地提高了太平人壽的國際聲譽,更為太平人壽日后業務發展拓展了道路。
1937年,日本發動對華侵略戰爭,太平人壽的事業受到巨大沖擊。此時,太平人壽在國內各大城市已經建立起了完善的經營網絡,北起哈爾濱,南到香港,西接重慶,東至上海都開設有分支機構及代理處;在國外西貢、巴達維亞、新加坡、馬尼拉等地也設立了分支公司。受戰亂影響,除了國外分支公司和西南地區的分支機構得以幸免之外,國內大部分分支機構遭到破壞,員工大量流失,經營處于癱瘓狀態。因此,這一時期太平人壽的經營重點集中在了國外業務,受到海外華僑及當地民眾的歡迎和支持。
五、組織太平分保集團,于亂世中苦撐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上海租界成為"孤島"。隨著國民政府西撤,大批工商企業內遷,西南大后方的經濟有了發展的契機,內地保險業也得以相應發展。太平保險適應形勢變化亦在重慶設立了總經理處,稱渝總處。陪都重慶成為大后方保險業的中心,我國民族保險業出現了第二次繁榮。
由于外商保險公司長期壟斷中國保險市場,加上華商保險公司資金短缺,實力薄弱,中國民族保險公司的再保險問題一直都依賴外商保險公司解決,主要是英商、美商及瑞士再保險公司。民族再保險業起步很晚,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華商保險公司對英美等國的分保渠道被迫中斷。上海的華商保險公司必須自謀出路,組建華商分保集團。
1942年2月,太平保險公司在上海聯合寶隆、大業等保險公司組成太平分保集團,到7月,成員公司擴大至19家。幾年內,上海的華商保險公司相繼組建了大上海、久聯、五聯、十五聯、華商聯合等分保集團,加上太平分保集團,共計6個,參加公司達80家。在這6家中,太平分保集團頗有些與眾不同。太平檔案對此有如下記載:"講到太平分保集團的特點,就是一切集團事宜,均由太平一家負責處理,不受其他會員公司的支配與節制,與久聯集團由參加公司另組辦事處及大上海集團之另組一公司專司其事者有顯著區別。還有太平與國內外同業訂立溢額合約分保多以互惠為原則,惟因此而獲得的分入合約分保,均由太平獨家接受,并不能分與集團會員公司。因為一則它們資力薄弱,不愿負額外的責任;二則國外無分支機構,遇有賠款,無法按原幣攤付。"
在舊中國,原先的保險單雖有中、英文兩種文字,但一旦保戶與公司發生爭議,一律以保單中的英文條款為準,為此"太平"率先向外商保險業發難,力主廢除這一歧視、排擠華商保險業的不公平的規定。這個倡議受到了華商保險同業的贊賞和支持,幾經力爭,終于迫使洋商保險業在保單中刪除這一條,為華商保險業順利開展業務創造了有利條件。
華商保險公司組建分保集團,有效地解決了民族保險業的風險分散問題,并為華商保險業逐步自主經營打下了基礎。
抗戰勝利后,物價驟漲,中國保險業遭到嚴重摧殘,保戶對金圓券已失去信心,即使有投保意向,也只愿以外幣保額投保和計算賠款。于是,國營保險公司和其他一些尚有余力的保險公司,改以銀元、美金和港幣承保。太平分保集團也曾于1948年7月1日組織了包括22家成員公司的外幣業務集團,于艱危時世中勉力支撐,直到1949年解放前才解散。
中國保險公司——舊官僚保險資本的代表者
一、中國保險公司的初期發展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設立中央銀行,中國銀行成為經營國外匯兌業務的專業銀行。1929年,中國銀行副總裁張嘉璈出國考察時,對美國保險業在經濟大蕭條時期挽救美國財政金融危機的作用,感受很深。因此,張回國后向董事會建議設立中國保險公司,借以保障中國銀行財產及貸款安全,同時也可以通過開展保險業務收取保費,增加收入。董事會通過此建議,決定成立中國保險公司,實行股份有限責任制,額定資本國幣500萬元(分為5萬股),先收半數,由中國銀行獨家投資。
1931年11月,中國保險公司在上海四川中路270號設立,對外營業處設在仁記路(今滇池路)的中行行址。中行上海分行總經理宋漢章(1872-1968)兼任公司董事長,全權操辦一切事務;過福云任總經理,陳伯源任副總經理兼總務處處長,孫志廣任副總經理兼業務處處長;常務董事包括張公權、貝祖詒、潘久芬和汪振聲。各地中行機構兼作中國保險的經理處或分行經理處;中行分行經理則出面兼任中國保險的代理人,以中行良好信譽作為后盾,迅速展開保險業務。后在承保業務較多的天津、濟南和漢口等地,另設專人負責保險業務。該公司于1944年10月奉國民黨政府經濟部指令,易名為中國產物保險公司。
中國保險公司由于具有實力雄厚的中國銀行的特殊背景,所以一經成立,就迅猛發展,在業界頗有后來居上之勢。
二、產壽兼營,市場影響不斷擴大
中國保險公司最初以經營火險為主,但因其他公司的激烈競爭,公司基本無利可圖。通過深入實地調查,中國保險發現,市場上諸多險種尚未開辦,潛力巨大,于是便先他人一步,率先開辦了繭子險、銀鈔險、運輸險、汽車險、郵包險、奶牛險、電梯險、柜窗玻璃險、船殼險和水上運輸險等。另外還仿效西方保險業,開辦了再保險業務。再保險業務為求穩妥,少冒風險,公司承保后,對每一個承保的危險單位,先定下一個總的自負責任的數額(即自留額),超過這些限額的溢額則分給其他保險公司分保,即再保險。再保險人對危險單位的承受限額,以約定的最高金額及約定承受"倍數"為限("倍數"又稱"線數")。中行和英商太陽保險公司等承保公司,承擔20條線中的10條,其余邀集倫敦其他保險公司承擔。1934年,中國保險還與英商太陽保險公司簽訂了再保險業務合同。
1933年,中國保險公司又撥出50萬元作為人壽保險部的基金,開始經營人壽保險業務。業務種類有終身人壽保險、儲蓄保險、人身意外保險、勞工保險和雇主責任保險等12種之多。1937年,國民政府修正公布《保險業法》及《保險業法施行法》規定,同一保險業不得兼營產險與壽險。同年,中國保險公司的人壽保險部改組為中國人壽保險公司,額定資本國幣100萬元,先收半數。其中,中國保險公司投資48.8萬元,中國銀行投資1.2萬元。該公司開業初期,各地業務均委托中國銀行代理,代理處多達85處。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逐步在重慶、西安、天津、漢口、南京、廣州、北平、長沙、青島、濟南、蕪湖、南通、揚州和昆明等地設立分支公司,并在香港和國外的新加坡、西貢、馬尼拉、暹羅、吉隆坡、倫敦和仰光等地設立分支機構或經理處、代理處。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的建立,對華商人壽保險業的發展起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
1936年6月,中國保險公司為參加第11屆奧運會的中國體育代表團承保了團體壽險,每人保額2000元,投保期限一部分為6個月,一部分為4個月。這也是可以載入史冊的史無前例之事。
由于具有資本實力強大的股東背景,中國保險公司的創立大大改變了以往華商保險公司常因資金不足、難以與洋商競爭的局面。中國保險公司創辦短短3年間,機構擴張速度很快。據統計,截至1934年底,中國保險公司在全國范圍的外埠經理處,計為:浙江15處,江蘇12處,山東8處,遼寧、安徽各6處,吉林、湖北各3處,江西、湖南、四川、福建、廣東、河北、河南各2處,黑龍江1處,另設歐洲代理處1處(英國倫敦威立斯公司)。
三、中國保險香港分公司和新加坡分公司相繼成立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大批工商企業也隨之內遷,西南等大后方的經濟迎來了發展契機,保險中心也由抗戰前的上海轉移到了戰時的重慶。1945年抗戰勝利后,許多保險機構紛紛回遷上海。中國保險公司的經歷很有代表性。為因應戰時時局的變化,中國保險公司總管理處也于此間遷入上海的英租界內。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發后,日軍占領上海租界。上海中國保險總管理處將一部分職工派往重慶,在重慶上清寺中行辦事處樓上設立了中國保險公司總管理處辦公室。1943年,中國保險公司總經理宋漢章在重慶玄壇廟正式改組總管理處,行使總公司的職權。
中國保險公司是最早進入大后方保險市場的保險公司,從業務量和保費收入看,它是戰時西南和西北保險同業中影響較大的保險企業,年保費僅次于中央信托局保險部。它在內地設立了重慶和西安兩家分公司(但西安分公司成立不久便宣告撤銷),先后在桂林、昆明、貴陽、樂山、內江、自貢和成都等內地城市開展業務。
1937年"八·一三"抗戰后,日軍占領上海。同年11月,中國保險公司在香港設立了總經理處。部分高級管理人員離滬赴港,不久撤往內地。此后直至抗日戰爭結束,中國保險公司主要在西南大后方城市,以及香港和東南亞地區開展業務。
1938年初,中國保險公司派遣總公司襄理金通明到香港籌辦策劃開業事宜。金通明先生于該年3月抵達香港后,首先在德輔道中6號廣東銀行大廈租得樓面為籌備處,面積僅300余方尺,并開始招聘工友以及辦事員,當時員工僅有2人,向公司注冊署繳交保證金水火險各港幣10萬元,人壽險20萬元,合計共40萬元。中國保險公司香港分公司正式成立。1939年7月1日,中國保險公司新加坡分公司成立。1941年底,中國保險公司香港分公司員工增至16人,辦公室原址擴大至1000余方尺,香港分公司除了將溢額在同業中進行分保外,還與倫敦威立斯公司建立了分保關系。隨后,日軍占據香港,"香港分公司"業務也陷于停頓。翌年3月,日軍欲復興市面,下令各商號復業。華商保險同業首先恢復的是火險,"香港分公司金經理與華商主席共同協作,設立火險分保組,迄今公會分保組仍繼續運作。"此外,中國保險公司還在馬尼拉、河內、西貢、曼谷和泗水等東南亞地區開展業務。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海外機構紛紛停業。
四、更名中國產物保險公司遷滬辦公
抗日戰爭勝利后,隨著時局變化,金融市場重心由大后方轉回上海,一些保險公司紛紛復員或遷滬辦公,上海又恢復成全國保險業的中心。中國產物保險公司(于1944年2月奉國民政府財政部命令更名)于1945年5月12日在香港設立總管理處駐港臨時辦事處。1946年,宋漢章由重慶返回上海,中國產物保險公司也遷滬辦公,宋漢章仍擔任董事長。
五、上海解放和中國產物保險公司的率先復業
1947年7月以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戰爭全面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從東北開始,許多大城市紛紛解放。在"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財政工作總方針指導下,保險業也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由于特殊的股東背景和較強的市場影響力,在被解放的城市中,中國產物保險公司既首當其沖,成為被接管的對象,又是率先復業、帶動保險經營恢復正常的先鋒。1949年1月、2月和4月,天津、北平和武漢等大城市解放后,中國產物保險公司在當地的分公司都被接管。隨后,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以該公司的當地機構為基礎,先行恢復保險業務,并撥付資金作為賠款責任準備金。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翌日即成立了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該委員會下屬的財政經濟接管委員會金融處設立了保險組,負責隊官僚保險機構的接管或監理工作,負責人為謝壽天。5月30日起,該處保險組按照"依照系統、原封不動、從上而下、整套接收"的方針進行工作。
民安保險公司——紅色保險資本的搖籃
一、民安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誕生
民安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創始人盧緒章是原外經貿部常務副部長,也是中國對外貿易事業開拓和奠基人之一。早于三十年代,創建了 "廣大華行",以進行藥品和醫療器械的郵購業務。1943年初,盧緒章為進一步提高廣大華行的實力和社會地位,構思創辦一家保險公司, 得到周恩來的肯定,盧緒章以廣大華行總經理身份,在重慶開始籌建保險公司。盧緒章找來當時在重慶最著名的保險業專家、重慶中興保險公司總經理、太平保險公司重慶分公司副經理楊經才先生和民生輪船創辦人、國民政府交通部部長盧作孚先生,共同推動創辦保險公司的理念。
盧緒章和盧作孚于1943年秋達成了協議,合作創辦了民安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盧緒章代表廣大華行為一方,以盧作孚代表民生實業公司為另一方,雙方各籌資一半,共同投資1,000萬元建立"民安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民安產物保險"),于1943年11月正式開業。當時民安產物保險由盧作孚任董事長,楊經才任總經理,盧緒章任副總經理,楊延修、舒自清和張平分分別任常務董事和董監,楊延修還兼任民安產物保險昆明分公司經理。民安產物保險的創立,標志著廣大華行和民生實業公司躋身金融界行列,擴大了經營活動領域。
民安產物保險開業后,保險業務發展蒸蒸日上。不久,內江分公司、昆明分公司及成都、貴陽、西安、自貢、鹽都、瀘州、宜賓等地均建立分支代理機構,民安產物保險很快成為西南大后方保險界的一支新秀。
1944年12月,總經理楊經才不幸病逝。1945年5月,盧緒章接任民安產物保險總經理職務,隨著廣大華行遷回上海以后,民安產物保險、民孚企業公司、民益公司等數十家企業進行了參股投資。至此,廣大華行和民安產物保險公司、民孚企業公司、民益公司先后在上海、昆明、西安、蘭州、北平、天津、青島、沈陽、貴陽、成都、重慶、漢口、廣州、香港等地設立了分支機構或附屬企業,進一步擴展業務,覆蓋全國各地。
二、香港民安保險有限公司的成立
1947年,上海經濟和金融市場蕭條,各行各業一片凄冷,企業資金轉移香港是活路,于是,民安產物保險上??偣咎嘏蓪T沈日昌先生到香港籌設分公司。
沈日昌早于1941至1945年,在四川重慶積極參與抗日時期的后方保險建設,曾任太平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與安平保險及豐盛保險合署經營的"太安豐保險總公司"稽核、重慶市分公司副經理等職務,并被選為重慶市保險工會委員,1946年任職太平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稽核室。
1947年,沈日昌只身來到香港,于同年2月,開辦了民安產物保險香港分公司,沈日昌任副總經理,職工只有二人,由于經營條件異常艱苦,沈日昌兼負決策人、工作人員、承保員、出單員和分保記賬,事無大小,必親力親為,每天工作長達十幾個小時,終使香港分公司的業務達至基礎階段。
1949年,民安產物保險及其香港分公司的股權結構發生變動,決定辦理結束。原民安產物保險香港分公司于同年9月在香港注冊改組為獨立法人"香港民安保險有限公司"(簡稱"民安保險"),注冊資本一百萬港元,實收資本五十萬。就此,民安保險成為了中國第一家在香港注冊的民族資本保險公司。首任董事長為梁次魚先生,石景彥先生任總經理,沈日昌先生任經理,并聘用原民安產物保險香港分公司職工及接管有關保險業務。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之日,民安保險在華人行租用辦公室,掛起了鮮艷的五星紅旗,為新中國的成立歡呼,為民安保險的開業志慶。從此,香港民安保險公司在香港的悠長歷史正式展開。
改組和海外專營時期(1949-1979年)
新中國成立后,開展了對舊中國保險業的公私合營改造。1951年"中國保險"和"太平保險"完成公私合營改造。1956年,太平保險與新豐保險合并。同年,"中國保險"和"太平保險"相繼由上海遷冊北京,成為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附屬公司。期間,根據國家統一安排,"中國保險"和"太平保險"停辦國內業務,和"香港民安"一起,專門經營境外業務,繼續為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服務,為國家積累外匯資金。
新中國保險事業的創建,經歷了一個較長時期的過程。為了使保險更好地為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服務,經中央批準成立了統一的國家保險機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中國保險公司由此完成了向國家專營外幣業務的專業化公司的轉變。太平、新豐保險公司合并,成立公私合營太平保險公司,并停辦國內業務,在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統一領導下專營海外業務。
一、中國保險公司的接管和復業
解放前,上海原是全國保險業中心,官僚資本保險公司的集中地,主要是中國銀行、中央信托局、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等"四大家族"所屬的保險機構。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官僚資本的保險公司。搞好上海的官僚資本保險總公司或總管理處等的接管工作,對分布在其他城市分支機構的接管具有很大影響。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管制委員財政經濟接管委員會金融處保險組10多位成員,在副處長謝壽天、保險組長林震峰,保險組副組長孫文敏的領導下,根據黨的政策和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確定的"依照系統、原封不動、從上而下,整套接受"的方針,開展接管官僚資本保險公司的工作。接管清理工作于同年10月23日基本結束。
鑒于恢復國營保險業務和處理國內外分保問題急待解決,決定批準中國產物保險公司復業。中國產物保險為配合保險同業解決分保困難,曾對華商民營保險公司組織聯合分保機構和接受分保給予了大力支持。
上海解放初期,中國產物保險公司為配合人民政府反封鎖、反轟炸政策,適時開辦了運輸兵險、航業員工兵險和小額船殼兵險3項政策性的新業務。這對促進內外、南北物資交流、支持國民經濟的恢復,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中國保險公司的改組
1、中國保險公司專營外匯保險。1949年8月,上海財經會議以原中國產物保險公司為基礎專設中國保險公司,進行國際貿易有關的外匯保險。中國保險公司在上海已有機構,由華東區行負責整頓改組。
2、中國保險公司的任務。第一次全國保險工作會議期間,中國保險公司將原中國產物保險公司總管理處加以調整,并將原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并入,規定其任務為:(1)專門從事外幣保險業務;(2)爭取國外保險業務;(3)國外保險關系的聯系與建立;(4)接受國內溢額保險業務。會議結束后,以原北京中國產物保險公司為基礎,建立了中國人民保險總公司營業部。
3、中國保險公司第一屆董監事會議。中國保險公司在召開第一屆董監會議前,以宋漢章為董事長,過福云為總經理、陳伯源、孫廣志為副經理,其總公司設在上海。國外分保由中國保險公司統一對外,使得國營公司有較強的再保險能力。
三、港澳和海外保險業務的發展
在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領導和支持下,中國保險公司、太平保險公司和香港民安保險公司的業務在解放后有很大發展。在為進出口貿易服務、為當地華僑服務的業務方針指導下,上述3個公司在香港及海外的分支機構認真辦理各項保險業務,并嚴格遵守當地政府法令和當地保險公會的各項規章,積極增加為當地華僑服務的保險業務種類。對保障當地華僑及促進當地工商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香港和海外保險業務,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的統一領導下,逐步納入了國家統一管理的軌道。海外保險業務在政治形勢十分復雜的情況下獲得了穩步發展,為了支援國內建設,海外各地保險機構積極設法籌集資金匯回國內,自全國解放至1953年11月,僅中國保險公司從海外調回的資金便有港幣680多萬元,為國民經濟恢復做出了貢獻。
為了配合祖國貿易需要,在香港的中國保險、太平保險、民安保險為客戶辦理轉單手續,以及為國內的轉口商品提供了保險方面的方便。此外,香港和新馬地區機構還代理國內出口商品保險的查勘理賠工作。
海外保險業務在為華僑服務、為國家對外貿易服務、為國家建設積累資金和爭取長期存在的方針指導下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當時中國保險公司和太平保險公司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都設有分支機構。截至1960年,這些機構匯入國內的資金合計90854萬美元,有力地支援了國內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涉外保險業務遭到了嚴重的干擾和破壞。1969年上半年,外貿部門先后從國外進口手表和白金在空運中發生丟失。周恩來總理指示:"保險還是要辦,保險是對外聯系的一個渠道,敵人想孤立我們,我們不要自己孤立自己。" 進口手表和白金丟失事件,成為中國保險業在困境中恢復的契機。1970年6月,涉外保險和國際再保險活動重又開展。70年代末期,國內經濟建設速度加快,民安保險業務因此受益,毛保費年收入達到5000萬港元。
境外擴展時期(1980-1997年)
1979年4月,國務院決定"逐步恢復國內保險業務",海外保險也迎來了發展機遇。截至1990年底,我國海外各類保險機構發展到了60多家。1992年,香港中國保險(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作為港澳地區的控股公司,對港澳地區附屬公司進行統一管理。集團近半子公司于此間創辦,集團經營領域進一步擴展。
一、保險駐港澳聯辦處的成立
1981年在港澳銀行體制改革中,明確港澳保險公司的領導體制,仍設立保險駐港澳聯辦處,由銀行集團的主要負責人兼保險聯辦處主任,保險聯辦處設專職副主任一人,由中國人民保險總公司選派,負責日常工作。
二、中國保險港澳管理處成立
1984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于1月起從中國人民銀行分設出來,成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同年10月7日成立中國保險港澳管理處,管理處職能為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派駐香港的行政管理機構。成為與中國銀行港澳管理處平行的機構,中國保險港澳管理處的正式獨立成立,意義重大,當時香港保險界和輿論界把中國保險集團視為一支"新崛起的力量。"
三、香港中國保險(集團)有限公司的成立
1992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決定將非法人團體的中國保險港澳管理處改組為企業法人。同年10月20日,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中國保險有限公司、太平保險有限公司和中國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合資組建的香港中國保險(集團)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冊成立,并取代中國保險港澳管理處,以法人身份行使對港澳地區各公司的管理職權和自行經營除保險業務之外的多項業務。
集團化經營時期(1998-2009年)
1998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撤銷,海外機構劃歸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與香港中國保險(集團)有限公司(合稱中國保險集團)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成為境外機構的最終控股公司和直屬國務院的金融保險集團。集團化經營拉開帷幕。2002年8月22日,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
為完善集團化經營框架,推進本土化戰略,從2000年到2003年,集團從業務結構調整和重組改制兩個方面對部分機構進行了改革整頓。
一、2000-2003年境外業務的改革整頓
(一)香港地區產險機構的改革整頓
2000年將中國保險香港分公司、太平保險香港分公司的業務并入香港民安保險有限公司,組成一家更具規模的保險公司,同年10月三間公司正式完成重組,組成新的香港民安保險有限公司。新的香港民安組建后加大了業務管理力度,對業務結構進行了大力調整。
(二)澳門地區產險機構的改革整頓
2003年1月3日,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澳門分公司正式改組為在澳注冊的中國保險(澳門)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澳門當地公司。此舉標志著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的境外業務全面實施扎根本土、走向全球的經營戰略。
(三)新加坡地區產險業務的改革整頓
中國保險有限公司新加坡分公司與太平保險有限公司新加坡分公司順利完成機構重組,在接受了太平保險有限公司新加坡分公司的所有資產和保險責任后,以中國保險有限公司新加坡分公司的名義對外營業。其后,集團繼續對合并后的中保新分實行了子公司化改制。2003年1月1日中國保險(新加坡)有限公司正式對外營業。
(四)歐洲地區產險機構的改革整頓
2002年,集團對歐洲地區公司進行戰略重組:一是關閉中保德國;二是關閉中保歐洲服務;三是對中保盧森堡進行分公司化改造,并將其業務轉讓中保英國后進行關閉;四是待上述三項工作完成后,將中保歐洲控股持有的中保英國的全部股權轉讓給香港中國保險(集團)有限公司,將中保英國改組為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并撤銷中保歐洲控股。
(五)壽險業務的重組合并與轉讓
2002年6月,太平人壽保險有限公司香港分公司、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公司完成重組,以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公司名義對外營業。之后,在保持中壽澳分牌子不變的前提下,內部將其具體營運工作轉移到中壽港分集中管理和運作,2002年底,集團壽險業務的重組工作順利完成。
為配合中國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上市工作,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公司更名為中國人壽保險(海外)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底,股權轉讓工作全面完成。自此,集團停止經營境外壽險業務。
(六)非金融資產的清理與中保集團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的成立
2000年12月27日,經過對集團屬下各類投資公司的重組,中保集團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冊成立,公司在集團統一規劃和領導下,行使投資經營管理職能。
(七)中保國際的上市
2000年上半年將集團屬下中國國際再保險有限公司和華夏再保險顧問有限公司重組,成立了中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并以此為主體,于6月底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集團通過中保國際上市,集資近5億港元,并擁有61.9%的絕對控股權。成為中國保險業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保險企業。
二、境內復業與集團發展重心的轉移
2001年12月,太平保險和太平人壽在國內相繼恢復業務經營。太平品牌在國內的復業,使全集團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繼太平保險、太平人壽之后,2005年,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6年,太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開業,加之2004年開業的民安保險(中國)有限公司,一個全新跨國綜合金融保險集團已展現在世人面前。太平的復業使集團發展駛入了快車道,集團業務規模迅速擴大,整體實力顯著增強。內地也逐漸成為集團發展的重心。
2006年6月30日,香港民安及香港中保集團分別與長江集團、中保國際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2006年9月5日,民安控股有限公司于開曼群島注冊成立,香港民安全部股權按現有股東持股比例注入民安控股,并以民安控股為上市主體。2006年12月22日民安控股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掛牌。
三、勵精圖治,邁向新的里程
作為跨國綜合經營的金融保險服務商,中國太平保險集團經營區域已基本覆蓋中國內地和港澳地區,同時在歐洲、大洋洲、東亞及東南亞等地區設有海外機構。中國太平所轄產業鏈橫向兼容產險、壽險、養老保險及再保險;縱向統籌保險顧問、經紀、代理、直銷等業務;并通過統一的資產管理平臺、統一的共享服務和信息技術平臺,實現價值管理的優化組合,滿足客戶綜合的金融保險服務需求。
中國太平控股有限公司(原中保國際)(HK0966)是中國保險業最早在境外上市的公司。它整合了集團旗下的大部分資產,為集團運作和戰略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資本運作平臺。
壽險業務是今日中國太平持續發展的戰略支撐力量和持續利潤來源。太平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自復業以來,連續6年獲惠譽國際BBB+評級,以優質的品牌和規范的管理,成為中國壽險市場跨越式發展的創新典范。
中國太平的財產險業務,依托國內外、海內外編織起來的跨地區、跨國際的綜合網絡和服務優勢,內外聯動,綜合開拓,成為集團產業鏈上最為強大的基礎環節。
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首批獲得國家資格認定的專業養老保險公司,是中國企業年金市場最為專業的受托人。
太平再保險有限公司在港經營30年,擁有穩固的市場地位,連續多年獲得國際權威評級機構的A級評定。
太平再保險顧問公司和太平證券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太平保險服務(日本)有限公司多年來經營穩健,為集團提供了穩定的經紀業務收入,并不斷拓寬業務領域。
由太平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和太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搭建的統一投資管理平臺,管理資產規模已逾1000億元。中國太平的保險資產,正通過其專業化運作、強大的投資團隊和嚴密的風險控制體系,不斷提升整體投資收益,迅速壯大集團實力。
2008年,中國太平共享服務中心正式運行。太平共享金融服務(上海)有限公司對全集團核保核賠、財務、IT等各類資源全面整合,以實現全集團保險運營服務集中與金融信息數據處理集中。而與此同時,稽核中心的建成和全集團風險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為集團的風險控制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中國太平以客戶為中心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框架已初步形成,在未來的發展中,一個完整的綜合金融服務模式可給個人客戶和企業客戶提供一站式和無站式的全方位、多元化服務,充分滿足客戶不斷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全面提升產品價值和客戶服務增加值。
到2009年年中,太平保險基本完成了"淮海戰役":在前端,境內產險銷售體制改革實施,將以"中國太平"為統一品牌進行運作;在后端,共享服務集中,后援中心完成物理搬遷和人員集中辦公;境內投資平臺整合初步完成;稽核資源整合完成,稽核中心掛牌并按新體制運作;集團公司完成更名,集團品牌整合工作全面啟動;啟動和推進中保國際與民安控股股權整合等。2009年5月7日,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中國太平集團公司,融匯原中國保險、太平保險、民安保險三大主要品牌系列的血脈。使用"中國太平"為集團的名號,一方面保留了集團作為國有集團公司的名稱屬性;另一方面,可以繼續利用"太平"品牌在國內的相對優勢,帶動集團的快速發展。 "中國太平"品牌全新登場。2013年7月,正式更名為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正式啟用后,開始著手民安控股股權私有化、在香港證券交易所摘牌退市活動。10月7日,民安宣布停牌。中國太平和民安雙雙發表公告稱,中國太平將發行近20%新股支付收購價,中國太平對民安控股每股收購價為1.31元,溢價45.56%,總價值約為38億港元。同時,按收購協議,其他股東將以每10股民安股份換1股中國太平新股。這一全面收購方式私有化民安的建議于法院會議及股東特別大會上獲大比例通告,民安控股于11月2日收市后摘牌退市。
歷經92載的風雨洗禮,中國太平已發展成為一家擁有60余萬名員工、24家子公司和2000余家各級營業機構、6000億總資產、總保費突破1500億元、管理資產突破1萬億元的大型跨國金融保險集團,經營范圍涉及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北美、歐洲、大洋洲、東亞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業務范圍涵蓋壽險、財險、養老保險、再保險、再保險經紀及保險代理、互聯網保險、資產管理、證券經紀、金融租賃、不動產投資、養老醫療健康產業投資等領域,業務種類齊全,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綜合金融保險服務。2018年7月,中國太平保險集團高質量進入《財富》世界500強。
結束語
92年的輝煌歷程與艱辛歲月,賦予了“中國太平”厚重的文化底蘊;植根于本土,發展于海外的獨特經歷,成就了“中國太平”與眾不同的企業內涵;進入新時代,中國太平將按照新發展理念的要求,以“為萬世開太平”的境界,以“共享”為基本原則,與客戶、伙伴、股東、員工以及社會公眾一道,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金融保險企業,共同實現“共享太平”的美好愿景。